一、太乙大道的由来及发展
谈起“道”,必然要数“老子”了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。姓李,名耳,字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。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。老子曰:‘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’孔子去,谓弟子曰:‘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’”孔子将老子比喻为龙,龙能“乘风云而上天”。又说老子“百六十有余岁,或言二百余岁,以其修道而养寿也。”《史记》对老子的世系也有说明,说:“老子之子名宗,宗为魏将,封于段干。宗子注,注子宫,宫玄孙假。假仕于汉文帝。而假之子解,为胶西王太辅,因家于齐焉。”
老子的故乡苦县,即今之河南鹿邑县,这里有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和遗址。如孔子问礼的地方,老子小时候放牛的地方,老子升仙的地方;还有纪念老子的老子庙,建于公元165年,是有近两千年的古道观,李母坟等等。东汉桓帝于166年亲自拜祭老子,称老子为老君。666年唐高宗亲自到老子庙拜祭,并追封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“太上老君”的尊称就是这样来的。唐玄宗李隆基将老子庙改为太清宫,并于749年和754年先后两次亲赴太清宫拜祭老子。宋真宗也曾于1014年拜祭老子于太清宫,太清宫留下了诸多帝王大臣等拜谒游览的记载。老子为周朝的守藏室史,后辞官西去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,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’。于是,老子乃著书上下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”老子西去,经过函谷关,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,因关在谷中,深险如函而得名,是著名的险关。两边是崇山峻岭,中间一道峡谷。这里是老子离周西去的必经之路。函谷关的关令,姓尹名喜,虽是个守关的将领,却满腹经纶,特别喜欢研究天文星象,是个很有慧根的人。一天夜晚,他在观察天象时,发现有紫气从东向西移动,知道有圣人将至,他欣喜若狂,次日,他令守关全体将士,列队迎接圣人。
尹喜站在关楼上,见一鹤发童颜老者,骑在青牛背上,冉冉而至,来者自然是老子。尹喜忙将老子迎入关内,老子说,他要西去渡人,尹喜问:渡什么人呢?老子回答说,此人非常重要,以后自知,尹喜请老子为他著书,但“道”无名无形,而又要著书,只好强为之名曰“道”。于是写了《道德经》五千余言,《道德经》来自于老子,老子被尊为道家始祖。
老子临别时,对尹喜说:“子行道千日后,于成都青羊肆寻吾”(参见《蜀王本纪》)。青羊肆即现在的青羊宫,青羊宫初建于周朝,初名青羊肆,三国时,取名青羊观,宋代时,改名为青羊宫。老子西去渡人后,回到青羊肆。尹喜应约来到成都青羊肆,听老子传道说法。现在青羊宫后苑有说法台遗址,就是老子给尹喜说法的地方。老子的“道”,对儒、释、道三家都有很深的影响。孔子本人曾向老子问“礼”,晚岁又向老子问道,孔子受“道”的影响是很深的。《礼记》中,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:莫吾从老聃,乃跟随老聃之意。孟子的“养吾浩然之气”,就是老子所说的道。道对释的影响也甚为深远。
二、太乙大道无名无形的哲学思想
老子去周出关,关令尹喜迎而谓之曰:“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”喜知“道”之意深,故言强我著书。《道德经》第一句就指出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“道”可以言说的“道”,已经不是那个本来之“道”了。“道”是宇宙万物生长、变化之总根源,具有高度概括性的、广泛的、普遍规律性的意义,语言文字不足以尽其意。《庄子・知北游篇》曰:“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:知形形之不形乎,道不当名。”道不同于具体事物。具体事物是有生有灭的,而道则是水恒的。具体事物是有形态的,而道则是无形的。有形的物体可用语言来表述,无形的道则语言文字都无法表达。王弼注:“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,非其常也,故不可道,不可名也。”《玄宗正旨》:“大道无名,不可言思。总之曰“妙”,妙妙难窥。”
大道无言无名无形,是同具体事物相对而言。具体事物都是有形体的,天地万物各有其形态,每个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正是由于具体事物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,各事物之间,才有区别。《矛盾论》说:任何事物“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。这种特殊的矛盾,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。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,或者叫做根椐。”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事物的特殊本质,一事物同他事物才有所区别,才有各自的名称,才能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前,道就存在了。除了道之外,什么也没有,无法同其他事物相比较,自然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述。只能强为之名曰“道”。宋・范应元《老子道德经古本注》曰:“常久之自然之道,自古固存,然无形无声,微妙难窥,故谓之常无,则欲要使人以观其微妙也,惟人也,由此道而生万物之最灵。诚能回光返视于吾身之中,悟一其体,虽至虚而非物无不备,则道之微妙可得而观矣。”道虽微妙难窥,但通过修炼还是可以得道的。
“物质”这个哲学概念,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,是对宇宙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概括。你能说出“物质”的具体形态吗?谁也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述“物质”的具体形态。具体事物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,而抽象的“物质”则不可以。一表述,这已经不是“物质”的本来意思了。“道”在《道德经》中,也是个哲学概念。《道德经》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,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从哲学这个角度,可以加深我们对“道”的认识。
修“道”在于得“道”,要得“道”,必须悟“道”,与“道”相合,心心相映。大道既然是无言无名无形,微妙难窥,那么在修炼中,切忌着意追求。武汉市一学员,炼太乙功两周,一次书面就提出25个问题,这怎么可能得道?《钟吕传道集》告诫说:“大道无形、无名、无问、无应”,值得我们深思。
三、如何正确认知太乙丹道
人们对“道”有着各自的看法,无论是处于好奇,想品味一下“道”的滋味,或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、延年益寿,有的人还想有更高的愿望。无论你是那种想法,首先必须找到“道”门,入门槛后,才谈得上对“道”的认知。从养生角度来看,有的人为了养生,修炼了各种功法几十年,连“道”的门都没入,白忙了几十年,这是浪费自己生命。不如从太乙丹道入手,在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去找寻“道”答案。
“道”的微妙,一言难尽,难以表述。也是老子对道的表述,也只能心领神会。《道德经》第一章说:“无名,天地之始,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说“道”无名,指的是天地混沌之际的状态,自然无名。说“道”有名,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。“无”和“有”同出于道,只是名称不同。只要从“无”和“有”中去悟大道的妙,你就入门了。“无”和“有”的奥妙,只能在修炼中去领悟。
修炼中,如何领悟“无”和“有”的奥妙关系呢?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,就回答这个问题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。归根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”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修炼中,首先要空到极点,入静到顶点,人处于一种惚兮恍兮的虚无境界,这就是“无”。
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,当虚无境界达到一定的时候,周身内气就会发动起来,即“万物并作”也。这就是“有”。此为无中生有,静极生动。从哲学上来说,这是“无”向“有”转化,静向动转化。
“夫物芸芸,各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”,当内气发动以后,要将内气纳入“根”。“根”既是气之根,也是生命之根,乃健康长寿之根本也。同时,也是修炼金丹大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穴位,当内气发动后,全身内气涌动(即夫物芸芸之意),应将内气纳入“根内,即归根也。又慢慢回复到静的境界,即“无”的境界。这是“有”向“无”的转化,动向静转化。当回到静以后,就能恢复人体生命的活力,激发人体潜力,战胜疾病,健康长寿,或有使人意想不到的功效。
“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”通过“无”和“有”、“静”和“动”的相互转化,恢复人体生命活力,这是常规。知道这是规律,按规律去作,就能开发人的聪明才智,提高智力,超出常人。如果不按规律办而妄作,就会有凶险。“各归其根”,这个“根”是指人身上一个穴位。
四、认知“太乙丹道”的目的意义
入丹道门之后,自然是修炼了,修炼的方法也很多,但最关键的方法是顺其自然。为什么要顺其自然呢?因为自然就是道,顺其自然,才能与“道”相合。修炼中,与道相合,就事半功倍,取得良好的效果,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,也就是《道德经》上说:“道法自然”。
如何才能做到“道法自然”呢?简单的回答就是六个字,“不追求,不强求”。不要小看这六个字,这是我从几十年实践中,得出来的至理名言。无论是对炼丹者,或是想防病治病著者,这六个字都适用,称为自然六字诀,切记!切记!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载“吕祖云:自然曰道”。“当一阳初复,倏然而来,莫穷其迹,莫究其因,大地阳和已,无不潜行而默运,以为此天地之转运也,而天地不得而自主。以为此日月之进退也,而日月亦其自然,风云变易乎上,草木萌动于下,大矣哉!时之为用也。是故言道者,不离自然。即一言一动一事一物,无不见可见天地之心,任阴阳剥换,时令推迁,而无思无为,终古寂静然不动。人含自然而谈玄说妙,则违乎时也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无为者,道之体也。”修炼中的一阳初复、天地转运、日月进退、风云变易,草木萌动等等,无不潜行而默运,听其自然,按自己的规律而自展变化,并没有谁去主宰它。
大自然是大天地,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则是小天地。天地长久,而人则有生死。人要想长生,必须把自己融于大自然之中,使人体的变化,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,以达天人合一、长生久存、大天地的变化,是在自然中进行的,人必须效法它。《(道德经》曰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道法自然,天地之道自然,人之修也,必然是自然,这样才合于道。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也者,天地自然之道也”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金丹火候,全要行归自然。”《玄宗正旨》曰:“善根深处性根全,万法同归任自然。”这是古人千百年来修炼之总结,今人懂得自然法则者甚少。难怪不少人多年而收效甚微。问曰:“天长地久,亘千古以至无穷,人寿百岁,至七十而尚稀。何道之独在于天地而远于人乎?答曰:“道不远人而自远道耳,所以远于道者,养命不知法”(《钟吕传道集》天地千古长久,而人能活七十者都很稀少,这并不是道独在于天地。而是人自己远于道。其关键在于养命不知法,养命不知法,功效自然不久佳。例如,付某,成都某中学高级教师。患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胆囊炎等多种疾病,药不离身,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,也常常是要吃药,才能上完一节课。曾炼其他气功多年,均无效果。后炼南宗太乙丹道半年,各种疾病不药而愈,而且身强体壮,并于第二年春,就只穿一件衣服了。可见,养命知法与不知法有着本质的区别,修炼者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。
太乙丹道其目的在于合自然之道,自然之道要贯彻于整个修炼过程中,无论姿势、呼吸、意念活动等等,都要遵循自然法则。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,身不调而自调。如果姿势不自然,人必然不舒服,怎能修炼?呼吸要自然。炼功之初,绝不可追求呼吸的深长细匀等,如果一炼功就追求呼吸的深长细匀,起初还可以做到,时间稍长,呼吸会越来越紧迫。要做到息不调而自调,自然达到呼吸的深长细匀。意念活动也要求自然。意念不可重,似有似无,恍恍惚惚。如果意念重,会出现头昏脑胀,甚至炼出偏差。
一、熟知太乙丹道本质
大道无名无形,看不见摸不着。“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”自古以来,修道者何止千万,他们是在修炼什么呢?说白点,“道”不过气罢了,气就是道的本质。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:“往古来今,只此一道,名之为金华。”“金华即光。光是何色?取象于金华,亦秘一光字,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”。“道”就是金华,金华就是光,在内就是先天太乙之真气。《性命圭旨》曰:“道也者,果何谓也?一言以定之,曰气也”。总之,“道”就是气。
先天太乙之气就是道,气有形么,孰能言之?气有大小么,孰能言之?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”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”古人认为在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以前,整个宇宙只存在浑然一体的大气,这就是道。《性命圭旨》曰:“原夫一气蟠集,溟溟涬涬,窅窅莫测,氤氲活动,含灵至妙,是谓太乙。是为未始之始也,是为道也。”这个道,生育天地,运行日月,含灵至妙,变化莫测,玄之又玄。其实,不过一气耳。
所谓修道,乃修炼此炁也。炼丹,炼此炁也,丹乃精气神之晶,精亦为气。《管子・内业》曰:“精也者,气之精者也。”(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精在气中,精气本是一。”丹实际上是在神的作用下,内气之结晶。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者,一气之所结”。练丹的目的在于长生,与天地同寿,与日月同辉。《仙籍旨诀》曰:“万物有终,而天地长久,人民有死,真人长生,乃具阴阳交感之气也”。炼丹,就是炼阴阳交感之气,象真人一样长生。
炼丹即炼气,修炼者必首先要得到此气。《入药镜》彭好古注曰:“崔公《入药镜》以气为药,故首欲人得此气。”这个气是指人体内气,即真气、元气,可见,只有炼内气的功夫,才能称为气功。目前,社会上传功者,何止千万,有的人读了两本气功书,学了那么点功法,就创宗立派,自称什么宗师、祖师、大师等等。千奇百怪,鱼目混珠,真伪难辩,愚弄广大气功爱好者,正如《钟传道集》所说:“以傍门小法,易为见功,而流俗多得。互相传授,至死不悟,遂成风俗,而败坏大道”。“即使太上、如来现身说法,皆沉迷而不知返,非茫茫众生一浩劫哉?”学功者不得不擦亮眼睛,辩明真伪,以免受骗上当。
古人修丹道为了成仙,今人炼功为了防病治病、强身健体、益寿延年,气是人的生命之源。《素问・保命全形论》:“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”。《素问・六节脏象论》曰:“气合而有形”。庄子曰:“人之生,气之聚也”。父母阴阳二气交合,而形成了人的生命,要想长生,也必须从炼气入手,有五十多岁之老妇,停经数年,在青羊宫炼武当太乙功,又恢复了正常月经,看来,道教功法的确可以延寿。
《素问・举痛论》曰:“百病生于气也”。《钟吕传道集》:“真气聚而得安,真气弱而成病”,“气弱而病,气尽而死”,而气则是治病之药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所谓药者,可以疗病”。武当太乙气功从炼气入手,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。有患重病十六年而炼功半年治愈者,有癌症病人炼功三周而使恶性肿瘤消散者,有炼三月余治愈者。
二、太乙丹道的阴阳二炁
《慧命经》曰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道生这个“一”,是指浑然一气。道与一是同义的。道就是一,《慧命经》曰:“道,无非气也”。(《集说慧命经第九》)一生二,这个“二”指气所包含的阴阳两个方面。二生三,这个“三”,指阴阳二气相结合,所产生的新物体。新物体同样包含阴阳二气,由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作用,再产生新的物体。天地万物就这样产生了。天地万物无不含有阴阳二气,正由于阴阳二气的协调作用,天地万物才得以发生、发展。所以《内经》曰:“阴阳者,天地之道,万物之纲纪”也。人体生命也是阴阳二气相结合而产生的。父精为阳,母血为阴。生命乃父母阴阳二气相结合而产生的。古哲学家王充说:“人之所以生者,阴阳气也。阴气主为骨肉,阳气主为精神。”医家张景岳曰:“天地之道,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。人生之理,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。”(《类经附翼・医易义》)人之阴阳其表现是多方面的,就人身而言,上身为阳,下身为阴。左为阳,右为阴。背为阳,腹为阴。“脏者为阴,腑者为阳。肝心牌肺肾,五脏皆为阴,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,六腑皆为阳。”(《素问・金匮真言论》)
阴阳二气是对立的统一,阴和阳看起来是对立的,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,相反相存,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。丹经上所说的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。”正说明阴和阳不能孤立存在。有阴必有阳,有阳必有阴。天地万物正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关系,得以生存和发展。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关系,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。如果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失调,阴阳的平衡关系受到影响,人就会生病。《素问・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”比如,肝火旺,肝为阴,为阴胜,阴胜阳病,大小肠为阳,大小肠就会生病,表现为大便干燥,甚至解便困难,产生便秘。治病必求其本,平衡阴阳,使阴阳协调,保持正常的对立统一关系,这是治病之根本。《(素问・阴阳应象大论》曰:“阳病治阴,阴病阳治。”阳病的病根在阴,阴病的病根在阳。便秘乃大小肠所产生的病,即为阳病。阳病阴治。《素问》曰:“阳胜则热。”治阳须去火,使阴阳平衡。在炼太乙功的学员中,就有这样一个事例,吴某,某商业系统职工,数日不大便,腹胀难忍,在医院吃泻药,只能临时解决问题,后来到青羊宫请求医治,传以泻法,当日即便。两日后,大便恢复正常。
“金丹大道,一阴一阳而已。易真子曰:还丹者,反复阴阳之气者也”(《周易参同契发挥》宋・俞琰撰)。金丹大道,就是修炼阴阳二气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天地之机,在于阴阳之升降。一升一降,太极相生,相生相成,周而复始。不失于道,而得长久”,“始也法效天机,用阴阳升降之理,使真水、真火合而为一。炼成大药,水镇丹田,浩劫不死,而寿齐天地。”肾为水,水中生气,名曰真火。心为火,火中生液,名曰真水。肾属阴,阴中之阳为真阳。心属阳,阳中之阴为真阴。通过修炼,使心肾相交,即阴阳交媾,真火、真水为一体。初炼之法,凝两眼之神光,下照丹田。两眼在头为阳,丹田在腹为阴,阴阳交媾,黄芽生。《悟真篇》曰:“甘露降时天地合,黄芽生处坎离交。”离为心,坎为肾。坎离交即心肾交也。心肾交而生黄芽。清朱元育注曰:“身心便是长生大药,并两归一,真种自生,有甘露之降自天中,黄芽之产生在土内。”盖皆露从天而降,黄芽从地而生,喻言天地相合,阴阳互化,一阳生而产药也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内丹之药材出于心肾”。药者,先天之气也。丹经曰“丹者,一气之所结。”元气充盈,可结金丹。
三、太乙丹道合太虚
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《易大传》云:神无方也,无体也,言神无方体,则名言之,而难尽矣。往来无穷……斡旋天地,转运阴阳者,在握其机而已。得其机则妙用在我,而乾坤皆范围之而不过矣。机者何?一而已,一不可名,归之太虚,而浩浩落落一片,神行其间,变化无端,妙用不测,吾何以名之,曰太乙。噫!至矣!尽矣!”一曰太虚,曰太乙。一者,何也?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道之初,藏在太素之中,即为一也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道者一也,不变而至常之谓也。”在《道德经》中,一和道也是同义的。《道德经》曰:“视之不见,名曰夷,听之不闻,名曰希,搏之不得,名曰微,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”看不见、听不到、摸不着的一就是道。道变化无端,妙用不测。“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。”修道者,修此一也。得道者,得此一也。一者,大道也,太虚也,太乙也。故大道者,太乙也。修炼太乙大道,必须与太虚相合,オ能得道。
《玄宗正旨》:“道本浑然于太虚,天地人物皆道所苞孕。”《唱道真言》曰:“丹以太虚为祖。”修炼者不达太虚境界,怎能能结丹?如何才能进入太虚境界呢?《玄宗正旨》:“求道当于浑然中求真实”,“不著于身心迹象之间,则得矣。”应在恍愡窈冥之中求真经。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: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,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”(道德经),在之中,就能进入太虚境界,与道同体,道得矣,这些都是修炼太乙大道之秘诀,修练者不可等闲视之。不少者以追求功法的复杂为满足,好象功法越复杂就越好,而教功教得越复杂,似乎水平就越高。这是与道相违的。《天仙正理》曰:“仙道简易”。《性命法诀明指》说:“金丹大药,至简至易”,“《悟真篇》曰:“有为之功以了命,无为之道以了性”。性命俱了,道还其虚,即佛门虚空粉碎之理也。若妄自揣测,认种种法相为无上修炼,实与先天性命合一之真道远矣。”那种追求复杂功法者,正是“认种种法相为无上修炼”,乃法不合道也。《钟吕传道集》曰:“法不合道,以多闻强识,自生小法旁门,不免于疾病、死亡,犹称尸解迷惑世人,致使不闻大道。虽有信心苦志之人,行持已久,终不见功,节序而入于泉下,呜呼!”法不合道,怎能见功?现举个实例:江苏学员陶某,年近六十,怕冷,半夜吐中带血,为了治病和强身,开始学炼气功,炼一种功,没解决问题又换另一种功,还是没解决问题,最后,学炼太乙丹道功。炼功十多天,半夜吐就没血丝了以前炼五种功,炼了四年多,没解决问题,而炼太乙丹道十多天,就解决了。炼功两月,他在总结中说:“由怕冷,变成不怕冷,无论如何受凉,都不感冒,精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充沛,其中奥妙值得读者深思。
四、太乙丹道的虚空无
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道为三,一者,谓虚无空”。《唱道真言》云“道者,虚无之体也。虚无不可立名,故圣人强之,以道名之”。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大道以虚无为本体”。虚者,无也,空也。心中无物,就是虚,就是空,如果心在想问题,心中有东西了。有东西就不虚,不空了。要做到虚无空才是太乙大道。
修炼者必须达到虚无空的境界,才能得道。《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》曰:“虚无空之道,得无象无声教,无思想,都无识念之欲。要进入虚无空境界,必须做到“无”,清静其心,则道自来。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:“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。所空即无,无无亦无。无无即无,湛然常寂。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。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,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,名为得道。”常清静,就能得道。《太上老君内观经》云:“人能常清静其心,则道自来。”《坐忘论》曰:“心安而虚,则道自来”。“人能虚心无为,非欲于道,道自归之”。修炼者不要去想,“道”只要虚心无为,就能得道。这些丹经真言,乃修炼之秘诀也。为什么清静无为而道自来呢?不少人在修炼中,总想早日得道,越快越好,如速成之类。修道能速成么?事物的变化,总是由量变到质变,量变是质变的准备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,没有量变,就没有质变,量变、质变规律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之一。所谓速成法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,自然也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。若修道能速成,恐怕这个有限的地球上,仅“神仙”就多得无立足之地了。急于求成,想入非非,终无所获,浪费时光。他们不知道,“大道以虚无为体”,“心不空则丹不结”,“心静则丹,心空即药”(《太乙金华宗旨》曰:“药”即元气。只有在心静神定的气功态下,才能调动自身真气(元气)。这是符合人体生理发展规律的,对立统一规律,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规律,事物就是矛盾,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,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。静和动是对立的统一,既相互排斥,又相互联系。静和动看起来是对立的,但又是统一的。没有静,就无所谓动,没有动,也谈不上静,静和动统一于具体事物发展过程之中,在一定的条件下,静和动是相互转化的,静极生动,物极必反,“静极”就是在炼功中,由静转化为动的条件,当炼到静极之时,静就会向它的对立面一一动的方面转化,由静则转化为动,但这种动,绝不是指手舞足蹈的肢体运动,修道者如果练到肢体乱动,这已经走火入魔了,当然,如果把肢体运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,对身体还是有一定好处的,但这绝不是修道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,我们所说的由静转化为动,是指内动,紫阳真人曰:“心静极则生动也,非平昔之所谓动也,用精、气、神于内之动也”,依法修炼,可得大道。
五、太乙丹道的唯物观
唯物论是相对于唯心论而言,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划分,就在于对哲学的根本问题,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不同的回答,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标准。认为物质是第一性,意识第二性,即物质决定意识,就是唯物论,反之,则是唯心论。
我们说老子的“道”是唯物的,因为指的是气,气是万源的本源,自然是唯物的了。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一章说:“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象,惚兮恍兮,其中有物,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”老子明确告诉我们:道是物,在修中,当入静到一定时候,静极生动,道作为物质就显现出来了。在恍惚之中,就能感觉到有形的物质存在,这就是精气,精气是真实的信息。由此看来,道家正统修炼,不是装神弄鬼,更不是封建迷信,而是唯物的。
前面说的虚无空也是道,这是否是唯心论呢?我们回答说:“不是道的无空,指的是在修炼时,要抛弃一切念想,使人达到忘我的境界,忘掉一切的境界,这种境界就是道的虚无空,这同唯心论毫无关系。
老子说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也就是说道生万物,这是否唯心论?我们回答说不是。这里的道应于是解为无,这个无就是第三节所说的虚无境界的无,一是有,道生一,即无生有,当入静到虚无空的境界时(这叫无),体内精气就发动起来了(这叫有)。这就是道生一,即无中生有。一包含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的结合,产生新物体,万物就是这样产生的,这当然是唯物论了。
其实,神非“神”,仙也非“仙”,什么是“神”?神字左边是示字,看的意思,右边是申字,申字中间是田,田上下延伸就是申字了。广阔田野上下延伸,有无边无际之意,示和申合起来,其意思比一般人看得远,看得深的就是神。什么是仙?“仙”的古体字为“僊”,僊者,迁也,谓迁入山中也。迁入山中的人就是仙。这是神仙的本意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说:“神仙者,所以保性命之真,而游求于外者也。聊以荡意平心,同死生之域,而无怵惕于胸中。”意谓神仙是指保养性命之真,从而消除对死亡恐惧的人。